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今天是:
农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首页 > 远程教育 > 致富经验 > 正文

农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2012-05-25 15:33:20   来源:   评论:0 点击:

石婆固乡大柳树村李元智

 
  延津县农业种植模式比较单一,经济作物比重少,农业产值低,农民对科技知识了解的少,增收缓慢,形成了“人家干啥咱干啥,天塌下来砸大家“的旧观念。农民种啥难决择,商品价值低,产品质量难提高。毕业返乡的李元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他于2001年先后到广州、山东、杨凌等地考查学习,虽然自己达到小康了,可身边的人还是不愿和他一样去种自己以前没种过的药材,自己一个人只是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2005年通过村远程教育党员学习,他发现要扭转这种局面,唯一的选择是实现农户与农户的联合与合作,把“散户”联合起来成为“大户”才能带来规模效应,才能做得更大更强,还能更好的回避市场风险。
  2006年在延津县科技局的指导下,成立了“延津县延寿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任李元智为合作社社长,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和摸索经验,根据当地林果、林地多的实际状况,及时引进适宜管理、经济效益高的中药材品种。板蓝根、红花、丹参等品种,目前,该合作社的板蓝根药材还注册了“延寿草”牌商标,并已推向市场,该合作社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逐步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已有专家顾问5人,技术骨干7人,科技示范户50个,入会农户2400家,全县中药材种植达3500亩,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发展13000亩,创办有科普培训室、图书资料室,农副产品资料购销、信息发布和中药材营销中心等服务实体,两年来,累计销售农副产品和中药材9百余吨,销售额达900万元,为农民增收300万元,成为全县乃至豫北地促进农民增收的领头雁,受到了农民和领导的欢迎。
  在中药材的种植管理上该合作社打破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各村设有分会会员,一律实行“五统一”的管理制度,即: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种子、化肥一律按出厂价,由合作社统一发放。同时,李元智社长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引导农民种植、指导农民管理、帮助农民销售。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架起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在中药材销售上,李元智社长建立了营销网络,开展网上销售,捕捉营销信息,实行订单农业。目前,已与会员和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4000余份,合同除注明了户主姓名、供应品种、种植面积、及服务项目外,还规定了保护价,并且每月发布科技管理信息,和市场信息。让广大农户和会员在管理和销售上形成了科技信息化,2010年,我县及周边八个县土地流转发展迅猛,流转大户不知种什么产值高,于是他们找到了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元智帮他们分析行情了解市场。并承担起了保姆全托式的服务,并和流转大户一一签约了订单。合同承诺率100%,订单农业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随着农民经济意识增强,劳务输出也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之一,农民工进城务工已是普遍现象,大量的青年进城务工,留下的农村“留守妇女”种田,如何让这些农村留守妇女减少大量的繁重农活,李元智社长充分抓住农闲这一时机,利用网络和他学到的知识把留守妇女统一培训讲解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和农业种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使每个农民认识到利用科技知识种植中药材确实能够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也让农民感受到党和国家给予的极大关怀和支持,鼓舞了民心,维护了社会的稳定。通过邀请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到合作社举办知识讲座,和网络信息化交流,并邀请部分种植户赴安徽亳州参观中药材,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几年来,该合作社通过远程教育平台举办了各种科普知识培训班20余次,科技信息发布千余条‘参训人员达1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信息明白纸3万余份,使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原阳、封丘、鹤壁等地建立了6个分会,带动一万余户农民种植中药材。合作社与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哈药六厂、济南制药厂等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和17家药商签了订单,并被白云山制药厂定为“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基地”。现社员以达上万户,主要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板蓝根、地黄等高效中药材。本县种植10000亩,辐射带动周边6县1市种植15000亩。按每亩增收500元,可增加农民收入1000万元以上,成为全市乃至豫北地促进农民增收的领头雁,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确实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改变了农民单一种植模式,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意识。下步还将继续增加投入,壮大合作社队伍,建立中药材品种示范区,成方连片的进行大规模种植中药材料。与此同时,还积极与大专院校、广东白云山制药厂联合打造品牌,建立半成品药材加工厂,力争三年内把我县及周边县的中药材统一达到国家GAP生产标准,让产品和经验走出河南,走向全国,为农民奔小康打好坚实基础,真正服务于基层三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打“特色牌”吃“科技饭”念“市场经”走“致富路”
下一篇:依靠远程教育 壮大柳编事业

分享到: 收藏
友情链接: 党建网 | 河南党员教育服务网 | 新乡党建网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共产党员网 | 十九大新闻中心 |